先別誤會,楊納傑克(Leos Janáček) 絕對不是村上春樹發掘出來的,一位香 港作曲家朋友這樣提醒我。不過,因為 村上春樹在小說《1Q84》裡,出現了《小 交 響 曲 》( S i n f o n i e t t a ) 卻 令 楊 納 傑 克 的 名 字「 大 紅 」起 來,令 不 太 熟 悉 古 典 音樂的讀者認識這位重要的當代捷克 作 曲 家,市 場 上 也 出 現 了 不 少 收 錄 了 這 首作品的專輯。從村上春樹到楊納傑 克,如其探究這種行銷方法是否有效, 不如嘗試回到基本,想想為什麼村上春 樹要用上楊納傑克的《小交響曲》,而楊 納傑克又是怎樣的作曲家,畢竟從文學 出發推廣古典音樂也不是新鮮事吧。
孕育楊納傑克的捷克布爾諾
去年 12 月有幸走到捷克布爾諾(Brno), 捷克第二大城市,踏踏實實,用足跡去 認識楊納傑克。雖然楊納傑克不是出生 於 布 爾 諾 , 不 過 自 1 8 6 5 年 ,1 1 歲 開 始 便在布爾諾生活,不少著名的作品也都 是誕生於這個城市。楊納傑克常被形容 是「大器晚成」的作曲家,在 70 歲前還 未完成過一首交響曲,《小交響曲》便是 在 1926 年首演,當時的楊納傑克已 72 歲,這首作品以大量的銅管樂作開端, 二十分鐘的澎湃浩瀚,這個時候,你可 以 回 到 《 1 Q 8 4 》, 思 索 村 上 春 樹 為 何 選 用這首樂曲。事實上,楊納傑克不少著 名的歌劇作品也是在晚期完成,而且也 在捷克布爾諾國家歌劇院首演。建於 1882 年 的 Mahen Theatre,是 歐洲 首家引用電力供應的劇院,今天劇院還保 留了當年愛廸生製造的燈泡。直至 1919 年正式成為國家歌劇院,楊納傑克的著 名歌劇,包括《Jenufa》,《The Cunning L i t t l e V i x e b 》, 還 有 《 T h e M a k r o p u l o u s Case》、《馬克普洛斯檔案》也在這裡作 首演,繼而讓他聲名大噪。
作曲家的謬思
說起這部歌劇,必然會提到作曲家的個 人 經 歷 。《 馬 克 普 洛 斯 檔 案 》 是 關 於 一個不死女伶的故事。楊納傑克晚年 愛上一名商人的妻子,年輕的 Kamila Stösslová,多年來寫了超過七百封 情 書 給 她,《Intimate Letters: Leos Janáček to Kamila Stösslová 》一 書 便是書信在 90 年代公開後結集而成。 有說正是 Kamila 激起了楊納傑克的 創作力,寫下這部出色的歌劇。回看楊 納 傑 克 的 經 歷,也 許 並 不 盡 如 人 意,特別是在婚姻與家庭生活上。在布爾諾 參觀他的舊居,客廳還保留了昔日的傢 具,包括一座三角琴,更找到經典樂章 的手稿。在主廳播放了關於他生平的紀 錄片,簡述了他的一生。楊納傑克晚年 才 成 名,或 許 一 直 也 有 點 不 得 志,與 太 太的關係不好,婚姻不如意,加上兒女 相繼離世,或者我們也要多謝 Kamila 的出現,所謂的繆思就是這麼一回事。
初 冬 的 布 爾 諾 ,窗 外 盡 是 白 茫 茫 ,這 一 刻,你可以到離市中心約二十分鐘車 程的中央墓園,到楊納傑克的墓前,致 謝和緬懷一番。又或者走到市中心的 Stopka Pilsner Pub,楊納傑克經常到 訪的餐廳,喝一杯最地道的捷克啤酒, 然後才走進劇院,看 100 分鐘的《馬克 普 洛 斯 檔 案 》, 欣 賞 捷 克 音 樂 , 聽 聽 楊 納傑克如何把捷克摩拉維亞獨有語言 聲調特色,編織進這齣節奏明快的現代歌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