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29, 2015

好不容易寫千嬅

楊千嬅很好寫也很不好寫,她紅,但差不多是公認唱功麻麻,現場演出更是驚心動魄,於是喜歡她的人想盡辦法向別人甚至向自己解釋,也就出現了親切平凡論與陪我成長論。

在這個沒巨星的年代,平凡親切早已是主流;關於成長,幾乎是可以套用在任何歌手身上,你說楊千嬅陪你成長,後生一點會說我聽twins長大,再後生會說G.E.M.呀,每個年代都有專屬偶像,所以重點是為何你揀楊千嬅陪你,而不是同代的陳慧琳、容祖兒或者梁詠琪諸如此類乜乜乜。

跟她是同代人,所以不存在伴著成長這回事,我有我年代的專屬偶像,反之同代就是一同經歷人生階段。一切都是華星年代播下的種子:玩手作仔的《私日記》、遊世界的《到此一遊》、 抬起頭來的爽朗女孩《夏天的故事》,還有整張碟也暖笠笠,像圍在火爐前的《冬天的故事》,非常完整概念的專輯,從音樂到唱片設計到形像,一出道,便得到最好的團隊,還未@人山人海的蔡德才、梁基爵、李端嫻、于逸堯等等,設計形像很多是進念人,以至跟那時期的出品就是不一樣,他們都在尋找、塑造楊千嬅,嘗試替她度身訂造一件最合襯的裝束,不知道他們的合作過程是怎樣,但看到《私日記》封面是穿上小王子Tee,大概他們是努力地把真實的楊千嬅表現出來,而那時還未出現《少女的祈禱》。

我想她知道自己得到最好的,也真的被音樂感動,於是她很用心唱,但凡是真心,便會感動人。林夕說過因為覺得她唱《再見二丁目》太好,於是決定以後給她最好的,更說她是自己的一塊肉,你看《少女的祈禱》、《姊妹》、《笑中有淚》等等等,這些歌不只是兩人的友情交流報告,不知多少是真實故事,也令楊千嬅成了平凡女生的代言,敢說你沒有「我與你太好姊妹,為你竟哭了又笑」?大抵就是大家說因為她親切平凡,世界上美麗與醜陋、聰明與笨拙的人都是少數,中間大多數人都是平平無奇的你和我,於是很容易代入,而她亦樂於把那個率性大笑姑婆的面目示人,於是在太機械的容祖兒、離地的陳慧琳,還有像會搶你男朋友的梁詠琪之間(至少媒界present出來的形像),自自然然找有血有肉的楊千嬅陪你成長,一起體驗生活。流行音樂正是如此,有時不需要最好的技術,只需一份真摯真誠能夠打動人,雖然唱歌有感情很難明言,但至少今天很多人明白唱歌好不一定就是聲嘶力竭誓要唱爆玻璃杯為止。

可是可是,她的表場演出每每教人擔心, 如果我年輕十數年,聽歌齡比較短的話,也許不會亦不懂得介意,現實是:「麻煩你唱好啲,唔好浪費左咁多好作品。」怎樣才會喜歡一個歌手,我認為是作品加人(包括人品)加感情再配合timing,陪著成長就是感情分。而當我假定了有一個成長進步論,人大了,你未必會再喜歡那個陪你成長的人,因為你發現作品與人品分數可能有改變,剩下的便是感情分,所以每個人的分數也不一樣,我知道很多人是認歌唔認人,自行對號入座便行,於是他們喜歡在演唱會懷舊一番,時常聽到的一句是:「佢所有歌我都識唱」,我也是懷舊的人,不過通常懷一次便夠,因為我相信成長論,找回憶去itunes 弄個playlist 便成,愛人、E714342.出埃及記、冰點、小飛俠、我是羊….

up and coming時期的作品永遠是最好的,而在高峰的作品通常是穩陣保守,華星新藝寶後已沒多留意楊千嬅,因為有感情分,留意到兩首新歌《好不容易遇見愛》和《最好的債》,所謂“楊千嬅”式作品的回歸,最好的楊千嬅,原來就是不需要突破,好好做自己,繼續替我們代言便很好,當然唱功起碼要像這次演唱會才收貨。


Saturday, January 24, 2015

2015年看《屋簷下》

在2015看《屋簷下》

港台的《獅子山下》固然是家傳戶曉,但《屋簷下》算不算是滄海遺珠?
很多人以為寫實是沒難度,特別是習慣了追看奇情煽情偏離現實的電視劇,生活化的東西是沒有「睇頭」的。然而經歷時間,回看舊有的東西,你才會發現寫實的意義。

近日港台31重播70年代末的《屋簷下》,部份跟社會福利署合作,半小時一集,港台劇集一向著重寫實,《屋簷下》題材不是社會問題就是現實生活片段,家庭問題、青少年教育、老人與小孩。台前幕後都是猛人,每集由不同導演編劇,參與的有張婉婷、陳韻文,演員找到李司棋、葉德嫻、李香琴、梁醒波、黎萱、非常嫩口的鄭裕玲、呂良偉、張國榮、賈思樂等等。

第一集由李司琪主演的《阿琼的故事》是個真實個案,第一場是阿琼走到一個屋村單位找由吳孟達飾演的阿唐,男孩開門說亞爸不在家,阿琼離開,聽到亞婆說:「唔好喺陌生女人面前亂叫亞爸, 你係咪想成世跟住亞婆!」第二場阿琼回家,鏡頭看見幾張碌架床,父母對話:「咁夜返/拍拖掛/係就還得神落/嫁得出至算啦/嫁左邊個搵錢返黎。」簡單的兩場已交代了故事背景,阿琼因為懷孕,於是跟已有三個仔女的阿唐結婚,婚後住在廉租屋(維基資料:廉租屋是港英政府於1962-1973推行的建屋計劃,為一些入息低而不合徙置資格人士而設) ,阿琼幫人洗衫賺錢,三個細路也要做塑膠公仔幫補家計,而那個阿唐繼續「沙沙滾」,更在阿琼入院生仔期間搭上阿琼個妹(鄭裕玲飾),劇中吳孟達的一句:「走頭無路就會嫁」似乎道出了那個年代女性的遭遇,因為屋企人多,為求早日脫離家庭,求其找個男人便嫁。就是有這些前因,才會出現很多「自己都養唔掂又生幾件出黎」,《自生自滅》就是關於三個沒人理的細路,亞媽唔知去左邊,亞爸好日唔返屋企,三個小學生,校服污穢,一套體育服輪流著,生頭卂,放學後去街市買餸,回家煮飯,屋企笠笠亂,坐在門口偷看對門屋的電視,深夜亞爸回家,小的睡了,跟大哥談兩句,放低錢然後又離開……細佬肚痛,只懂叫他吃保濟丸,就是「有爺生無乸教」。或者像《父之過》,做龍虎武師的老豆打仔打到飛起,「成日掛住玩唔讀書,再升唔到班 ,捉你去賣蝦蛟燒賣」、「衰仔有本事唔好返黎,返你打跛你隻腳」。又或者是《耄》中的伍婆,個仔行船一去不回,留下老婆兩個仔女,老婆改嫁更把伍婆趕走,留下伍婆無依無靠……


除了因為用菲林拍攝效果充滿質感,人物,場景,對白的設計更是生活化兼非常真實。七八十年代的香港社會還是比較貧窮,劇中主角大多是低下層人物,住徙置區、廉租屋、木屋、搭巴士、小巴、舊火車,學校、街市、街頭實景,生活化的細節如兄弟姊妹爭電話、在狹小的廉租屋內,這邊亞媽打牌那邊亞爸睇電視細佬在做功課,而且一家往往有三四個差不年紀的細路,幾代人迫在一間屋。對白是「衰仔,煎你層皮出黎」、「個死八婆囉」、「因住人地治死你」、「咪喺到嗡三嗡四」,自然地,又會有「死仆街」、「冚家拎」等粗口,想想一個做龍虎武師的老豆唔講粗口至奇,還有不少食煙的鏡頭,所以每個角色都是有血有肉。如果換成是香港八幾式的處境喜劇,衣著打扮場景可能相差無幾,劇情與對白就是不一樣,《屋簷下》的真實讓我等七十後在今天回看,像坐了時光機回到童年,想起返幼稚園惹了蛩乸,碰見那個忘了名字的同學,住在隔離屋的陳師奶….

你想知道三十年前的香港是怎樣,隨便看一兩集便很清楚。 《屋簷下》有不少故事都很悲,貧窮雖然是一個普遍現像,但悲劇性不在於此,可悲的是因為教育水平低,加上社會政策的缺失,人倫關係很差。當然《屋簷下》也有比較輕鬆愉快、中產生活的故事,細路三五成群到處玩,中學生拍拖談情,老人家退休生活。今天很多人會說從前屋村的日子怎樣開心,街坊怎樣守望相助,從前的人比較有人情味…….回憶總是美好的,但現實不可能只是甜沒有苦,重要的是我們知道大家是怎樣走過來,社會環境怎樣轉變。《屋簷下》寫的是1978至1982的香港,那個經濟即將起飛的香港,回望過去,看到一個落後不文明,有點污煙瘴氣的香港,然後我們富裕了,教育水平提高了。當然,膚淺的人會說:「係囉,舊時咪仲衰過依家!」我們的確(曾經)進步了,可是今天的社會,卻比三十年前更倒退,如果今天要再拍《屋簷下》或者《獅子山下》,還能夠反映多少真實?怎樣去紀錄這個年代?當現實是如此荒誕,究竟日常生活應該是怎樣?

港台網站免費重溫



http://programme.rthk.hk/rthk/tv/programme.php?name=tv/moviesofourtimes&p=6624&m=archive&page=1&item=100

#RTHK


Friday, January 9, 2015

又遲左,2014小回顧

2014年很豐盛,盛到2015年1月的今天還未償還去年的舊債,不過我跟亞視員工相反,早已袋袋平安,謝謝我的“洋”老闆。
2014年的我很努力,也很幸運,工作接踵而來,自由工作者的格言是手停口停,於是大小通吃,有殺錯無放過。因緣際會,我由文字、翻譯開始,到PR、節目策劃統籌一腳踢,當然都是文化藝術範疇,原來我可以這麼濫,每次忙到發瘟,便後悔貪圖少少金錢,賣掉了自己的時間,一些讓我靜下來,看看書,寫寫文,呆著的空間和時間。

2014年很離地,離開香港的離!上下半年也有一個月的時間不在港,3月中新加坡工作一個月,非常充實,忙裡偷閒吃盡新加坡,然後在facebook的世界看到太陽花學運的爆發;九月中,我在離地萬呎高空,被upgrade 至Virgin Upper Class,嚐到了富人不知民間疾苦的滋味。Upgrade當然是幸運,其實也有門檻。往後五個星期,我一邊做褓母,一邊寫字撰稿,長期機不離手,比很多香港人更留意更清楚雨傘運動的發展,經歷跌蕩的心情,然後回到香港,一切尚未完結,我卻仍然趕著千千萬萬的死線。

「若是人生,錯過這一晚」, 錯過了是命運的安排,有時會想,是否註定了我是要離開?我們常說用自己最擅長最熟悉的方法,在能力範圍做到最好。但甚麼叫身體力行呢?我網絡世界全力參與,身體卻在千里外。瑜珈朋友叫我今年多一點練瑜珈,更會明白身體的意義。身與心應該是相連的。

2015年要專注,身體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