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13, 2017

躍動的捷克樂章 楊納傑克 X 捷克布爾諾 (art plus Jan)

我好奇,究竟有多少人因為村上春樹而專程走到音樂廳欣賞《小交響曲》 (Sinfonietta)?
先別誤會,楊納傑克(Leos Janáček) 絕對不是村上春樹發掘出來的,一位香 港作曲家朋友這樣提醒我。不過,因為 村上春樹在小說《1Q84》裡,出現了《小 交 響 曲 》( S i n f o n i e t t a ) 卻 令 楊 納 傑 克 的 名 字「 大 紅 」起 來,令 不 太 熟 悉 古 典 音樂的讀者認識這位重要的當代捷克 作 曲 家,市 場 上 也 出 現 了 不 少 收 錄 了 這 首作品的專輯。從村上春樹到楊納傑 克,如其探究這種行銷方法是否有效, 不如嘗試回到基本,想想為什麼村上春 樹要用上楊納傑克的《小交響曲》,而楊 納傑克又是怎樣的作曲家,畢竟從文學 出發推廣古典音樂也不是新鮮事吧。
孕育楊納傑克的捷克布爾諾
去年 12 月有幸走到捷克布爾諾(Brno), 捷克第二大城市,踏踏實實,用足跡去 認識楊納傑克。雖然楊納傑克不是出生 於 布 爾 諾 , 不 過 自 1 8 6 5 年 ,1 1 歲 開 始 便在布爾諾生活,不少著名的作品也都 是誕生於這個城市。楊納傑克常被形容 是「大器晚成」的作曲家,在 70 歲前還 未完成過一首交響曲,《小交響曲》便是 在 1926 年首演,當時的楊納傑克已 72 歲,這首作品以大量的銅管樂作開端, 二十分鐘的澎湃浩瀚,這個時候,你可 以 回 到 《 1 Q 8 4 》, 思 索 村 上 春 樹 為 何 選 用這首樂曲。事實上,楊納傑克不少著 名的歌劇作品也是在晚期完成,而且也 在捷克布爾諾國家歌劇院首演。建於 1882 年 的 Mahen Theatre,是 歐洲 首家引用電力供應的劇院,今天劇院還保 留了當年愛廸生製造的燈泡。直至 1919 年正式成為國家歌劇院,楊納傑克的著 名歌劇,包括《Jenufa》,《The Cunning L i t t l e V i x e b 》, 還 有 《 T h e M a k r o p u l o u s Case》、《馬克普洛斯檔案》也在這裡作 首演,繼而讓他聲名大噪。
作曲家的謬思
說起這部歌劇,必然會提到作曲家的個 人 經 歷 。《 馬 克 普 洛 斯 檔 案 》 是 關 於 一個不死女伶的故事。楊納傑克晚年 愛上一名商人的妻子,年輕的 Kamila Stösslová,多年來寫了超過七百封 情 書 給 她,《Intimate Letters: Leos Janáček to Kamila Stösslová 》一 書 便是書信在 90 年代公開後結集而成。 有說正是 Kamila 激起了楊納傑克的 創作力,寫下這部出色的歌劇。回看楊 納 傑 克 的 經 歷,也 許 並 不 盡 如 人 意,特別是在婚姻與家庭生活上。在布爾諾 參觀他的舊居,客廳還保留了昔日的傢 具,包括一座三角琴,更找到經典樂章 的手稿。在主廳播放了關於他生平的紀 錄片,簡述了他的一生。楊納傑克晚年 才 成 名,或 許 一 直 也 有 點 不 得 志,與 太 太的關係不好,婚姻不如意,加上兒女 相繼離世,或者我們也要多謝 Kamila 的出現,所謂的繆思就是這麼一回事。
初 冬 的 布 爾 諾 ,窗 外 盡 是 白 茫 茫 ,這 一 刻,你可以到離市中心約二十分鐘車 程的中央墓園,到楊納傑克的墓前,致 謝和緬懷一番。又或者走到市中心的 Stopka Pilsner Pub,楊納傑克經常到 訪的餐廳,喝一杯最地道的捷克啤酒, 然後才走進劇院,看 100 分鐘的《馬克 普 洛 斯 檔 案 》, 欣 賞 捷 克 音 樂 , 聽 聽 楊 納傑克如何把捷克摩拉維亞獨有語言 聲調特色,編織進這齣節奏明快的現代歌劇。


Friday, February 10, 2017

《The Crown》 就是愛看英國皇室故事

在回港的航班上差不多一口氣將《The Crown》 season 1 十集完成,Netflix 新增的下載功能實在是功德無量。
在小小的ipad 看《The Crown》是有點浪費,場景佈局服裝很多的細節都需要大大的屏幕,而其實《The Crown》也不是那種每集拖著尾巴要你非追看下去不可的劇集,每集也是獨立的單元。 Season 1 鎖定在1947 至 1956年,從伊利沙白二世大婚開始,到新任首相Anthony Eden 上任,引發至Suez Canal Crisis作結。 當然女皇是故事中心,每集重現不同歷史事件,從大婚,登基、Churchill 再次贏得大選,Churchill 被勸退、倫敦毒霧事件、 女皇皇夫巡迴英聯邦國家,到其妹Margaret的「不倫戀」。Peter Morgan 以Queen Elizabeth II與丈夫Philip,與Churchill,與妹妹Margaret與母親與祖母,還有捨棄皇位的叔叔Edward 之間的關係穿梭,看到女皇在沒心理準備的情況下突然登基,從不懂做女皇到慢慢學習,到最後如何能為皇室而非個人下定決心,不惜與妹決裂也要否定其婚姻,由不知所措到矛盾掙扎,看著女皇十年的成長,劇集也側寫了英國社會在二戰後的發展。以真實歷史事件出發的作品總是引人入勝,因為邊看邊想,到底這些事情發生的經過是否如此,真真假假之間能引發很多的想像。
有評論說《The Crown》處理歷史不恰當,但劇集似乎是人物傳記多於歷史劇,在描繪人物方面非常立體,外型與真實人物相似自然不在話下,能把皇室的behind the scenes 展現眼前,風光背後,是女皇在君主立憲制度下不能正正常常做一個自由的人,很多的細節描寫,像登基前她戴著那個重重的后冠在練習、馬不停蹄的外訪笑到面部抽筋,有一集還說到她要請私人補習,因為她發覺自己根本從來沒受過正常教育,甚麼常識也沒有。現代社會裡的君王,註定是怪胎,甚麼私人問題都變成公眾,皇妹結婚如是,皇夫揸飛機亦是。女皇的職責是「do nothing , keep silent」,她是The Majesty,而不是wife, mother 與daughter,即使她如何支持妹妹的婚事,卻也沒辦法成全,被誤解也不能自辯,那種身不由己其實怪可憐。吸引我的劇集往往是寫人寫得有血有肉,《The Crown》讓我看到這個只能do nothing 的女皇如何從一個人慢慢變成”half people”, 如那個放棄皇位的Edward 說:
“half –people….. the two sides within us, human and crown engaged in a fearfull civil war, which never ends”
那些反對皇室制度的人大概對這些作品嗤之以鼻,但不能否認英女皇的確是20世紀最傳奇人物之一,加上我等殖民地長大之人,對英女皇以至皇室有著莫明的親切,這一點是沒法否定的真實情感,以至她的故事總是吸引我的注視,也不諱言是帶點偷窺感覺。是以看過Peter Morgan 的電影《The Queen》,電視《The Crown》後,也非常期待到戲院看NT Live, 2013年的劇場作品《The Audience》。


重新愛上歐洲的冬天-聖誕限定

總是避開歐洲的冬天,四點天黑未免讓人太沮喪了。這次公幹卻讓我重回歐洲的冬,可能是有備而戰,身心都有準備,日照短沒問題,天黑便天黑吧,預計不到的是遇上了初雪,白茫茫的雪地與光禿禿的枯樹,是蕭瑟卻讓我感到寧靜平和,晚上聖誕市集亮起的燈飾卻又添上美好與歡樂。
作為非教徒兼帶點cyncial的人,聖誕與我又何干?在香港從來只是空洞的假期與假期,依然是吃喝玩樂,而且好像要必須這樣過。這幾天逛聖誕市集,雖是大同小異,但這樣的聖誕才讓我有感覺,這裡的聖誕不是空洞的節日,是宗教習俗歷史的傳承,聖誕是屬於歐洲的,Christmas is something。到了24, 25,全世界回家,很好。
再過一個月,又冷一點,雪又多一點,這樣的冬天便不可親。能夠在旅途上遇上初雪與濃烈的節日氣氛已很滿足,做旅客,又不用剷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