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12, 2017

記錄日常 (二) 切忌三心兩意

還在看Mason Currey的《 Daily Rituals》,作家大師藝術家的日常有意想不到也有平平無奇,不過讀著總覺有點距離,不是因為這些人已是神枱級,而是身處的時代不同。至少他們不用應付互聯網與社交媒體的誘惑,當wifi 變成空氣一樣時,光陰就是如此虛度了。
每次準備開工前例必要在網上無聊地漫遊熱下身,一不小心隨時看了齣電影或幾集電視。不過讓我最自責的不是瘋狂地煲劇,而是有時扮勤力扮乖,想早點完成工作,但實情是,先上網無聊無聊,又心思思想睇劇,搞下呢搞下路,眨眨眼,幾小時過去了,最後沒有一樣能夠完成,真的hea爆了!於是,我學懂了,在不想工作時就索性不做,乾脆努力煲劇吧!
上星期的時間表就是日間外出做瑜珈開會約朋友,晚上看劇,星期一追看新一集的 Silicon Valley ,星期二是 Better Call Saul,為了迎接七月Season 7,一星期重溫一季的Game of Thrones,然後甚麼也不寫! 到了星期六日大家休息的日子,我就在家寫字看書,一齣劇也不看。
一星期後,發覺即使一隻字都無寫,至少看了劇和書,總算有點成就吧!當然deadline來臨又是另一番光景。
我還是記得村上春樹說:「能寫的時候順著氣勢寫很多,寫不出來時就休息的話,就無法產生規律性。」規律,真的離我很遠。


Friday, June 9, 2017

又一條掘頭巷

西營盤山道的保德街,相信大學年代必定路過,不過那時大概是沿著斜路走到下面的石塘咀熟食中心覓食,完全不會留意這條掘頭路。直至數年前茶。家落戶在街尾,然後是斜對面的Artisan Garden Cafe,我才知道這條掘頭巷叫做保德街。
西環一帶是香港最早開發的地區,相信這條街必定歷史悠久,然後我找到這張二十年代的保德街照片,整條街都是兩層高的唐樓。今天的保德街融合了舊鋪與新店,希望它不要變得火熱,如果這裡變得太熱鬧,就不再有趣了。
看起來平平無奇,其實是別有洞天,大街內的小巷,小巷內的小店,小店內的後欄,好像Artisan Garden Cafe 內的露天座位其實是個小天井,乾淨整潔,抬頭看到高樓與大樹,香港果真是石屎森林。不過可惜的是茶。家將於月底結業,又少了一個選擇。

舊相來源: http://hkgalden.com/view/107520

Thursday, June 1, 2017

記錄日常(一) 不要亂糟糟的衣櫃

偶而看到陳曉蕾從前在專欄介紹《Daily Rituals: How Artists Work》一書,完全合我胃口。好像村上春的《身為職業小說家》,總是對書寫生活日常很有興趣,也很想知道,除了自由工作者外,甚麼人跟我一樣,喜歡看別人記錄日常工作?
很多人也會說要成為自由工作者,最重要是要有discipline。我一直也在想這個問題,正是因為我不喜歡discipline 才選擇走上這條路呢,這些年來,雖不至顛三倒四,我確實沒有過著很規律的生活,托賴還可以生存下來。直至早陣子要在極短時間內完成我第一本書,迫不得以要出動規律。然而在短短的過程中,我明白到所謂的規律,其實是要找到一種節奏,一種屬於自己的工作節奏。
自由工作者其實就是能夠掌握生活節奏,除了工作,也得安排生活瑣碎事,以今天為例,因為約了朋友中午在黃大仙午餐,於是之前先拿玻璃樽到浸會醫院,朋友的環保小隊,午飯後再到黃山仙的Green Ladies 寄賣舊衫,之後再找間Taste 入貨(因為有張Taste coupon,平日甚少幫襯) 準備之後幾天在家工作,因為長時間在家工作,儲糧是必須的。原本打算看一場電影,可是因為吃了個無味的午餐,必須以下午茶補充一下,也就坐下來吃點好東西,也看了幾頁《Daily Rituals》,的確好睇,然後也沒打算趕著看電影,趁繁忙時間前回家去了。
在忙得頭昏腦脹的日子,別說會乖乖的處理玻璃樽,執衣櫃也是奢侈的事,而換季時不執衣櫃的後果,就是搵唔到衫著!所以,我認為今天做的正是我要過的一種生活。
看完Mason Currey 這本書後再想想我的節奏。

http://masoncurre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