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大熱,大家都在造句,《那些年,我們一起XX的XX》,證明名字改得特別好,簡單、易代入,咩都得,人人有份,人人關事,近日的造句現象,令我想起村上春樹的《關訴跑步,我想說的其實是....》,那時我們都在作《關於XX,我想說的其實是XX》,當然當然,村上春樹不像九把刀普及,而且「跑步」又怎會鬥贏「青春」和「愛情」?
這把年紀不會愛看青春片,也不需要看青春片而尋回青春,只是七十後的作者寫的一個自傳故事,有說是共同回味成長、追尋回憶的體驗。的確,電影前半部份的高中生活,縱使背景是在台灣,學校的生活、年少的幼稚、無聊,寫得很細膩、很現實,也帶出很多的回憶與聯想。不過,後半部,眾人各散東西升上大學後,就開始不合我脾胃,開始很多的喜歡你喜歡我,而且事情說得很清楚的處理,比如會說「女生比男生早成熟」,這些解說,對我來說還是少說為妙,意會比畫公仔畫出腸是高章得多呢!
畢竟,最終主題還是那種主流的浪漫愛情故事,在Facebook上看見有人寫「女生都想有一個柯謄」,明白了,電影受歡迎的原因,正是(很多)女人都渴望有個男生永遠追求她喜歡她,而電影中就只得一個女主角,圍著她身邊的男孩,不只男主角而是所有男生,成長中都沒有其他女孩,簡直是超現實,不愛發夢,現實主義者如我,受不了這一套,還是留待少女們發夢吧。
怎說也是拍得很好的商業愛情片,大香港情懹發作,邊看邊想,是甚麼原因令台灣電影,指的是主流商業片愈戰愈勇,從前,那是港產片的天下,今天面對全世界一窩鋒追棒台灣韓國流行文化,時常令我嘆息,是你們沒看過香港八九十年代的好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