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24, 2015

這個叫馬克白的Macbeth

‪#‎Shakespeare‬ ‪#‎macbeth‬ ‪#‎馬克白‬ ‪#‎鄧樹榮戲劇工作室‬ ‪#‎tangshuwingtheatrestudio‬ ‪#‎hongkongartsfestival‬ ‪#‎香港藝術節‬ ‪#‎londontheatre‬ ‪#‎倫敦‬ ‪#‎倫敦劇場‬ ‪#‎莎士比亞‬

(一) 好了,這次終於到外藉人士聽不懂莎士比亞,因為這是廣東話版的Macbeth。雖然現場的英文字幕只是每場的劇情簡介,但觀眾中大概有三分一是聽不到廣東話。平日我要打醒二十分精神去看莎士比亞,這回可輕鬆了。多得鄧樹榮大膽嘗試,在倫敦用形體劇場考驗非廣東話系的觀眾。
如何讓廣東話的莎士比亞變得合情合理,就是把故事背景變成中國,Macbeth說的是謀朝奪位,權力鬥爭,那怕是蘇格蘭還是中國,鄧樹榮的改編先設定一對現代夫婦在夢中回到中國古代,兩人變成Macbeth 與Lady Macbeth。不過語言可能不是最重要,鄧樹榮繼續以形體劇場出發,演員以他們的身體說故事,看到京劇的功架,日本的忍者,鼓聲敲擊聲,以亞洲的,東方的形體去演繹這個源於西方卻可翻譯成最東方的劇場作品。最後夫婦夢醒回到現實,拿著黑色雨傘,Lady Macbeth唱起一首歌,讓我想起今年藝術節的華語歌劇《大同》,最後一幕是身穿校服的少女現身,鄧樹榮總喜歡叫大家回到現實,遠古的,經典的,歷史的,怎樣也好,最終還看當下。
(二) 劇場可以是發夢的地方,在封閉的空間和停頓的時空與世隔絕幾小時,但在倫敦莎士比亞環球劇場卻是另一回事。這個用木搭建的半露天圓形劇院,仿照昔日莎士比亞劇場而建,感覺有點像我們的戲棚。星期日中午,開場前已下著微微細雨,劇院中心是露天位置,觀眾都是站著看,差不多整個上半場都是下著大雨,他們依然穿著雨衣站在台前;下半場雨停下,微風吹送,陽光也走進來,不就是最典型的英國天氣,間或有白鴿飛過,live performance就是這回事,每次也會有不同的體驗,不預期才是預期。
(三) 對於《Macbeth》我是很有感情的,大學一年級英文必修《Macbeth》,我已完全忘記上課時的情境,那時第一次接觸莎士比亞,不只讀不明英文,莎劇的意義也完全不明白,只記得那個凶狠的Lady Macbeth,但書本卻一直留下來!這麼多年來看過很多次的莎士比亞,大概近年才漸漸明白。兩年前在Savolinna Opera Festival看歌劇版的《Macbeth》,把精粹都用音樂用歌聲表達,加上華麗的舞台,是很entertaining的一次演繹。這次看的廣東話以最簡約的形式出發,東方的,現代的。我終於明白為甚麼還要演莎士比亞了。
《馬克白》是明年香港藝術節節目之一,在香港大會堂上演,換了場景,相信會有另一種效果。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