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千嬅很好寫也很不好寫,她紅,但差不多是公認唱功麻麻,現場演出更是驚心動魄,於是喜歡她的人想盡辦法向別人甚至向自己解釋,也就出現了親切平凡論與陪我成長論。
在這個沒巨星的年代,平凡親切早已是主流;關於成長,幾乎是可以套用在任何歌手身上,你說楊千嬅陪你成長,後生一點會說我聽twins長大,再後生會說G.E.M.呀,每個年代都有專屬偶像,所以重點是為何你揀楊千嬅陪你,而不是同代的陳慧琳、容祖兒或者梁詠琪諸如此類乜乜乜。
跟她是同代人,所以不存在伴著成長這回事,我有我年代的專屬偶像,反之同代就是一同經歷人生階段。一切都是華星年代播下的種子:玩手作仔的《私日記》、遊世界的《到此一遊》、 抬起頭來的爽朗女孩《夏天的故事》,還有整張碟也暖笠笠,像圍在火爐前的《冬天的故事》,非常完整概念的專輯,從音樂到唱片設計到形像,一出道,便得到最好的團隊,還未@人山人海的蔡德才、梁基爵、李端嫻、于逸堯等等,設計形像很多是進念人,以至跟那時期的出品就是不一樣,他們都在尋找、塑造楊千嬅,嘗試替她度身訂造一件最合襯的裝束,不知道他們的合作過程是怎樣,但看到《私日記》封面是穿上小王子Tee,大概他們是努力地把真實的楊千嬅表現出來,而那時還未出現《少女的祈禱》。
我想她知道自己得到最好的,也真的被音樂感動,於是她很用心唱,但凡是真心,便會感動人。林夕說過因為覺得她唱《再見二丁目》太好,於是決定以後給她最好的,更說她是自己的一塊肉,你看《少女的祈禱》、《姊妹》、《笑中有淚》等等等,這些歌不只是兩人的友情交流報告,不知多少是真實故事,也令楊千嬅成了平凡女生的代言,敢說你沒有「我與你太好姊妹,為你竟哭了又笑」?大抵就是大家說因為她親切平凡,世界上美麗與醜陋、聰明與笨拙的人都是少數,中間大多數人都是平平無奇的你和我,於是很容易代入,而她亦樂於把那個率性大笑姑婆的面目示人,於是在太機械的容祖兒、離地的陳慧琳,還有像會搶你男朋友的梁詠琪之間(至少媒界present出來的形像),自自然然找有血有肉的楊千嬅陪你成長,一起體驗生活。流行音樂正是如此,有時不需要最好的技術,只需一份真摯真誠能夠打動人,雖然唱歌有感情很難明言,但至少今天很多人明白唱歌好不一定就是聲嘶力竭誓要唱爆玻璃杯為止。
可是可是,她的表場演出每每教人擔心, 如果我年輕十數年,聽歌齡比較短的話,也許不會亦不懂得介意,現實是:「麻煩你唱好啲,唔好浪費左咁多好作品。」怎樣才會喜歡一個歌手,我認為是作品加人(包括人品)加感情再配合timing,陪著成長就是感情分。而當我假定了有一個成長進步論,人大了,你未必會再喜歡那個陪你成長的人,因為你發現作品與人品分數可能有改變,剩下的便是感情分,所以每個人的分數也不一樣,我知道很多人是認歌唔認人,自行對號入座便行,於是他們喜歡在演唱會懷舊一番,時常聽到的一句是:「佢所有歌我都識唱」,我也是懷舊的人,不過通常懷一次便夠,因為我相信成長論,找回憶去itunes 弄個playlist 便成,愛人、E714342.出埃及記、冰點、小飛俠、我是羊….
up and coming時期的作品永遠是最好的,而在高峰的作品通常是穩陣保守,華星新藝寶後已沒多留意楊千嬅,因為有感情分,留意到兩首新歌《好不容易遇見愛》和《最好的債》,所謂“楊千嬅”式作品的回歸,最好的楊千嬅,原來就是不需要突破,好好做自己,繼續替我們代言便很好,當然唱功起碼要像這次演唱會才收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