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看《屋簷下》
港台的《獅子山下》固然是家傳戶曉,但《屋簷下》算不算是滄海遺珠?
很多人以為寫實是沒難度,特別是習慣了追看奇情煽情偏離現實的電視劇,生活化的東西是沒有「睇頭」的。然而經歷時間,回看舊有的東西,你才會發現寫實的意義。
近日港台31重播70年代末的《屋簷下》,部份跟社會福利署合作,半小時一集,港台劇集一向著重寫實,《屋簷下》題材不是社會問題就是現實生活片段,家庭問題、青少年教育、老人與小孩。台前幕後都是猛人,每集由不同導演編劇,參與的有張婉婷、陳韻文,演員找到李司棋、葉德嫻、李香琴、梁醒波、黎萱、非常嫩口的鄭裕玲、呂良偉、張國榮、賈思樂等等。
第一集由李司琪主演的《阿琼的故事》是個真實個案,第一場是阿琼走到一個屋村單位找由吳孟達飾演的阿唐,男孩開門說亞爸不在家,阿琼離開,聽到亞婆說:「唔好喺陌生女人面前亂叫亞爸, 你係咪想成世跟住亞婆!」第二場阿琼回家,鏡頭看見幾張碌架床,父母對話:「咁夜返/拍拖掛/係就還得神落/嫁得出至算啦/嫁左邊個搵錢返黎。」簡單的兩場已交代了故事背景,阿琼因為懷孕,於是跟已有三個仔女的阿唐結婚,婚後住在廉租屋(維基資料:廉租屋是港英政府於1962-1973推行的建屋計劃,為一些入息低而不合徙置資格人士而設) ,阿琼幫人洗衫賺錢,三個細路也要做塑膠公仔幫補家計,而那個阿唐繼續「沙沙滾」,更在阿琼入院生仔期間搭上阿琼個妹(鄭裕玲飾),劇中吳孟達的一句:「走頭無路就會嫁」似乎道出了那個年代女性的遭遇,因為屋企人多,為求早日脫離家庭,求其找個男人便嫁。就是有這些前因,才會出現很多「自己都養唔掂又生幾件出黎」,《自生自滅》就是關於三個沒人理的細路,亞媽唔知去左邊,亞爸好日唔返屋企,三個小學生,校服污穢,一套體育服輪流著,生頭卂,放學後去街市買餸,回家煮飯,屋企笠笠亂,坐在門口偷看對門屋的電視,深夜亞爸回家,小的睡了,跟大哥談兩句,放低錢然後又離開……細佬肚痛,只懂叫他吃保濟丸,就是「有爺生無乸教」。或者像《父之過》,做龍虎武師的老豆打仔打到飛起,「成日掛住玩唔讀書,再升唔到班 ,捉你去賣蝦蛟燒賣」、「衰仔有本事唔好返黎,返你打跛你隻腳」。又或者是《耄》中的伍婆,個仔行船一去不回,留下老婆兩個仔女,老婆改嫁更把伍婆趕走,留下伍婆無依無靠……
除了因為用菲林拍攝效果充滿質感,人物,場景,對白的設計更是生活化兼非常真實。七八十年代的香港社會還是比較貧窮,劇中主角大多是低下層人物,住徙置區、廉租屋、木屋、搭巴士、小巴、舊火車,學校、街市、街頭實景,生活化的細節如兄弟姊妹爭電話、在狹小的廉租屋內,這邊亞媽打牌那邊亞爸睇電視細佬在做功課,而且一家往往有三四個差不年紀的細路,幾代人迫在一間屋。對白是「衰仔,煎你層皮出黎」、「個死八婆囉」、「因住人地治死你」、「咪喺到嗡三嗡四」,自然地,又會有「死仆街」、「冚家拎」等粗口,想想一個做龍虎武師的老豆唔講粗口至奇,還有不少食煙的鏡頭,所以每個角色都是有血有肉。如果換成是香港八幾式的處境喜劇,衣著打扮場景可能相差無幾,劇情與對白就是不一樣,《屋簷下》的真實讓我等七十後在今天回看,像坐了時光機回到童年,想起返幼稚園惹了蛩乸,碰見那個忘了名字的同學,住在隔離屋的陳師奶….
你想知道三十年前的香港是怎樣,隨便看一兩集便很清楚。 《屋簷下》有不少故事都很悲,貧窮雖然是一個普遍現像,但悲劇性不在於此,可悲的是因為教育水平低,加上社會政策的缺失,人倫關係很差。當然《屋簷下》也有比較輕鬆愉快、中產生活的故事,細路三五成群到處玩,中學生拍拖談情,老人家退休生活。今天很多人會說從前屋村的日子怎樣開心,街坊怎樣守望相助,從前的人比較有人情味…….回憶總是美好的,但現實不可能只是甜沒有苦,重要的是我們知道大家是怎樣走過來,社會環境怎樣轉變。《屋簷下》寫的是1978至1982的香港,那個經濟即將起飛的香港,回望過去,看到一個落後不文明,有點污煙瘴氣的香港,然後我們富裕了,教育水平提高了。當然,膚淺的人會說:「係囉,舊時咪仲衰過依家!」我們的確(曾經)進步了,可是今天的社會,卻比三十年前更倒退,如果今天要再拍《屋簷下》或者《獅子山下》,還能夠反映多少真實?怎樣去紀錄這個年代?當現實是如此荒誕,究竟日常生活應該是怎樣?
港台網站免費重溫
http://programme.rthk.hk/rthk/tv/programme.php?name=tv/moviesofourtimes&p=6624&m=archive&page=1&item=100
#RTHK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